搜狐新闻(镜像)
1小时前
-
【他们在“大风车”里寻找童年与未来】1993年,湖南郴州12岁小学生邓娟娟用稚嫩的笔迹给当时的央视主持人董浩写了一封信。她的爸爸是个司机,每天一回家就累得躺在沙发上一句话不说。她想知道,怎么能消除爸爸的疲倦和烦恼。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回音,直到2024年10月,董浩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视频,寻找那些当年给自己写过信的小朋友,“当年来信的小朋友们,你们还好吗?”泛黄发脆的信件里,这个懂事小女孩的故
【他们在“大风车”里寻找童年与未来】1993年,湖南郴州12岁小学生邓娟娟用稚嫩的笔迹给当时的央视主持人董浩写了一封信。她的爸爸是个司机,每天一回家就累得躺在沙发上一句话不说。她想知道,怎么能消除爸爸的疲倦和烦恼。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回音,直到2024年10月,董浩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视频,寻找那些当年给自己写过信的小朋友,“当年来信的小朋友们,你们还好吗?”泛黄发脆的信件里,这个懂事小女孩的故事被大家注意到,人们迫切地想知道她后来的故事。2025年初,这封32年前寄出的信回到了主人手里。而在这场互联网集体怀旧热潮里,更多人也在寻找邓娟娟的过程中,找寻着自己的童年与未来。1月18日下午,当董浩敲开邓娟娟家门的时候,毫无准备的邓娟娟惊讶得半晌没说出话来。时间流逝得悄无声息,当年的“董浩叔叔”,年近七旬成了爷爷辈的人。而邓娟娟也44岁了,现在是三个孩子的母亲,湖南省郴州市苏仙中学副校长。拿回这封信时,这位校长拘谨地坐着,仿佛一个小学生。她的手微微发抖,眼里含着泪。邓娟娟告诉记者,信中的父亲,那时是个大货车司机,一个人负担起整个家庭的开支,最多时要打两份工。父亲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,但从不发脾气,待人接物谦逊恭敬,整颗心都装满了女儿。她曾看着父亲把硬馒头用水送着生生地吞下去,却在她没有零花钱哭泣后,找别人家借了20元,悄悄塞给睡梦中的她,以免她在春游时让别的孩子瞧不起。父亲的累,邓娟娟都看在了眼里。她曾无数次想到“快快长大,然后给他减轻负担”。这种困惑,12岁的邓娟娟不知与谁诉说,于是提笔写下一封信,寄给了报纸上的《董浩信箱》栏目——那时的董浩已经主持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《天地之间》四年,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“董浩叔叔”。看到这个孝顺的小女孩,董浩写下了一封回信。“小邓同学你好,其实我也有一个女儿,我回家的时候,我的女儿如果天天为我准备一杯热乎乎的香茶,然后在我的脸上亲一下,我会消除一切常人难以克服的疲劳感和烦躁。祝你永远孝敬你的父母——你的大朋友董浩。”回信登在了报纸上,但邓娟娟没有看到。时间的齿轮,在这个时刻错了一节。时隔30多年,湖南省郴州市电视台的记者辗转找到了邓娟娟。她曾以为父亲温柔的臂膀能够承受住世间一切磨难,但在自己毕业工作后的一年,父亲便匆匆离去,检查出来的时候已经患了3种晚期癌症,只给她留了半个月的时间告别。如今董浩手中的几十封信,信纸已经泛黄发脆,连夹着信纸的曲别针都生了锈。它们的背后,是30年前孩子们一笔一画写下的信任。董浩在镜头面前展开信,阅读着上面的心声:有的孩子因为被好朋友在背后议论,怀疑友谊的意义;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一定能成为演员,甚至成为影坛巨星;有的孩子看到了中国涌现出许多男科学家,希望也有更多“女才人”出现。童年的烦恼,小小的,淡淡的,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是全部。但无人理解、无人诉说,也是孩子们的困惑。他们正赶上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,其时,广播电视也方兴未艾,儿童节目层出不穷,荧幕上的主持人,成了最接近孩子们心灵的人。《大风车》等节目就像孩子们的精神乐园,董浩叔叔、鞠萍姐姐、金龟子、红果果和绿泡泡这些主持人也成为了孩子们远方的玩伴。邬倩倩也是写信者之一。1999年有半年的时间,10岁的邬倩倩几乎每周都要趴在小凳子上给《大风车》栏目组写一封信。每期节目主持人都会对当天播放的动画片提一个问题,栏目组会给答对的小朋友抽签送贴纸,她很想要这个贴纸。除了想要贴纸外,邬倩倩也在信中倾诉过自己的苦恼:她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朋友,个子很小,成绩中游,在学校和家族里都像个“小透明”。后来的某一天,她收到了贴纸和一封当时对她来说很深奥的回信。信在多次搬家中丢失,但其中有一句话留在了她的记忆中:“只要坚持按照你的脚步走下去就好。”曾经漫长的书信时代,已悄然被信息时代覆盖。长大后生活的苦涩,也与小时候天差地别。“当年来信的小朋友们,你们还好吗?”在董浩发出寻找的视频后,不少80、90后挤在评论区里给他回信。一位1981年出生的“小朋友”,已经与癌症斗争过一次了。他在董浩的评论区里留言:“抗癌到现在,命运对我也还好,我放弃了以前的工作,调整心情,做了一个修自行车的师傅。妻子刚刚下班,我给她做了一碗小馄饨,看着她吃得很香,我想这也许就是人生原本的幸福吧!”他化疗6次,即使头发眉毛掉光了,也想办法瞒住了所有长辈,唯独在评论区里告诉了董浩叔叔。在看到董浩称呼他“孩子”后,这个44岁的大汉哭成了一团。另一位与他同岁的“孩子”,已经满头白发。他在市场经济热潮中摸爬滚打,生意从几平方米的地摊,铺到6000平方米的仓储卖场。店面扩张最忙的时期,赶上了妈妈生病,一个月的时间,头发几乎全白。他发了一条视频回应董浩叔叔的寻找,下面的6000多条留言让他几天辗转难眠。“为什么80、90后这么累,想要回到小时候,而60、70后对这个感觉很淡?”他觉得,同龄人们并不是矫情,而是受到的社会变动冲击最大。父母那一代人,生活路径是清晰可复制的:考上学,毕业后包分配、包分房,最好是铁饭碗,踏踏实实退休就是一生。而他们这一代人,这种稳定的、可以习得的生活被取代,社会快速发展中父辈给予的经验已经不足以让孩子们坦然面对未来,小时候被宠爱的童年又一去不复返,象征着童年的大风车,让无数中年人流泪叹息。面对这些曾经的孩子们,童年或许是治愈他们的良方。一个培训机构的负责人,已经从孩子成了陪伴别人的“孩子王”。小时候戴上头花,背个小手,模仿电视里的董浩叔叔、鞠萍姐姐的样子已经远去,但那种被宠爱的感觉,在传递下去的时候,达成了童年的延续。小时候,风车一直围着孩子转,长大后,做一个体面的大人是一场越来越漫长的表演。但董浩告诉孩子们,风车还在自己的手里。“命运给的礼物和磨难,一样都不会少。上坡路一定是累的,我等着你们上坡以后的好消息。”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>> :sys_link: 网页链接 https://3g.k.sohu.com/t/n858196102?serialId=f337649b48d6859e3c8de022c49c11e1&showType=news :icon_weibo: https://weibo.com/5890672121/Pb32ux8in#搜狐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