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中国抗争史

China Action
19小时前
《致敬彭立发》 作者: 万润南 2025.7.16 2022年10月13日,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,彭立发登上北京四通桥,举起横幅,公开抗议。这一刻,震惊世界。 这场桥上的抗议,点燃了全国沉寂已久的怒火。他的横幅口号迅速传开,最终引发席卷全国的“白纸运动”。 在中国近百年的青年抗争史中,有三次将彪炳史册:五四运动、六四天安门运动、抗议清零的白纸运动。有一位叫曹天的青年诗人,写了一首诗《致青春》:“54、64、A4”。 我曾经这样解读这首诗:“联系五四和六四的,是一个广场,叫天安门; 联系六四和A4的,是一座桥,叫四通桥。” 彭立发站在四通桥的那一刻,很多人以为只是一个人的孤勇。他举起的那块布,点燃了沉寂中的灵魂;他的呐喊,是在“清零”死寂中的爆发。 一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青年政治的传统。它是民众的愤怒,也是青年的觉醒。 一群学生走上街头,不为权利,只为国家的未来、民族的自尊、人类的尊严。他们高举“德先生”和“赛先生”,用笔、用脚、用鲜血书写青春的担当。 六四运动则是五四精神在改革年代的回响。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进推进、政治体制改革却裹足不前,一群年轻人再次站上广场,喊出“反腐败、要民主、要自由”。 而就在那个夏天,坦克碾碎的不仅是生命,更是一次代际理想的中断。 六四学生背后,有一群知识分子、企业家与改革者公开站出来。其中,有一个名字叫“四通”。 二 四通公司不仅是中国八十年代民营企业的旗帜,更是改革年代的精神象征。 它是知识分子的企业,是理想主义的实践场;它试图打通体制内外、市场与思想之间的屏障,是那个时代最独特的尝试。 而“四通桥”,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建成的,一座实实在在的天桥,也是一座通往理想的隐喻之桥。 三十多年后,在这座曾孕育改革精神的桥上,一个在中关村成长起来的普通人,彭立发,悬挂横幅,写下“不要核酸要吃饭、不要封控要自由、不要谎言要尊严”,这是一个时代的回响,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先声。 他知道会被抓。他知道没有人敢应声。但他还是做了。因为他知道,沉默比惩罚更可怕。 三 白纸运动并非偶然,而是彭立发抗议的延续,是横幅之后的接力。那一张张A4白纸,是对历史最长情的注解。 在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,白纸也能说话。在信息高度审查的社会里,空白胜过千言。它连接的不只是2022年的愤怒,也连接着1989年的血泪,甚至1919年的呐喊。 有人说,彭立发是孤勇者。在一片清零的沉默中敢于发声,他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清醒者。 四 我们致敬彭立发,不是因为他成功了——他甚至没能真正完成自己的发声。他被抓、被消失、被无声处理,甚至他的名字,也只能被人悄悄记住。 我们致敬彭立发,是因为他证明了: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,仍有人敢点灯;即使在全民噤声的年代,仍有人愿意承担说话的代价。 而那座桥,不只是桥; 那张白纸,是压抑之下最有力的宣言; 那位孤身抗争者,是一代人良知的化身。 五 有人问,为什么叫“四通桥”?因为它的建设者曾参与过六四;因为它的命名背后有一段良知的历史;因为它本来就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,而是一个时代理想的回响。 他站的不是桥,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节点; 他举的不是横幅,是民族良知的最后挣扎; 他喊的不是口号,而是一代青年的压抑回声。 彭立发并不孤独。 在他身前,有五四的呐喊,有六四的火焰。在他的身后,有白纸一代的集体抗议…… 致敬彭立发,致敬所有未曾被铭记的勇气。   历史会掩盖他们的名字,但不会熄灭他们点燃的光。 (感谢 万润南 先生提供文章)